关于《意见》中常见几个易误解问题的解答

2020-11-06


今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正式印发,专委会秘书处专门搜集了关于《意见》中有关塑料与可降解塑料方面易误解的问题,今天小编就其中几个易误解的问题来给大家一一解答。


易误解问题1:

误以为《意见》是要禁止或限制塑料的应用或产业的发展。


解答:《意见》的目的,主要是要减少塑料废弃后由于不当处置带来的污染,总体上遏制那些不易回收再利用、又相对比较容易泄漏到垃圾处置系统外而进入环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增量速度、逐渐减少其使用。塑料作为材料中一大类材料,由于质轻耐腐蚀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各个行业,塑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普遍认可,《意见》的实施通过对难回收、易泄漏的一次性制品的禁限,会进一步促进传统一次性制品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塑料行业向功能化、高品质发展。

同时,《意见》从民众实际生活便利需求出发,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如,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方便群众生活;如,鼓励消费者通过餐饮方式改变或者饮具结构改变,减少吸管使用,或者使用可降解吸管等;如,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易误解问题2:

降解塑料虽然具有降解功能,但由于可降解的一次性制品和其他垃圾都一起被填埋、焚烧等统一处理,那使用降解塑料是否就没有什么意义?


解答:在垃圾分类、集中回收处置后,绝大多数的塑料废弃物都被进行了合理回收与处置,如回收再利用、填埋、焚烧等,但再密闭的垃圾回收系统终难避免一部分塑料废弃物会泄漏到自然环境中,这些易泄漏的废弃物中一次性塑料制品就是其中相对难回收、易泄漏。即使是垃圾回收和处置较发达的国家,也会有泄漏,例如日本垃圾处置系统较好,塑料废弃物的回收率高,但根据报道,仍有塑料总用量的0.5%左右泄漏到自然环境中。我国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在国际上相对来说是较高的,但被无意泄漏到环境中的比例可能要在1%左右,虽然泄漏这部分的相对塑料制品总用量来说是很小,但绝对量也是不小。而这部分泄漏到自然环境中的这部分制品,主要又以一次性制品为主,因此,对这些难回收、易泄漏的一次性制品,采取禁限、替代等措施,可以减少其增量速度、逐渐减少用量,即使泄漏到环境中也能被环境降解而不会造成环境长期污染。



易误解问题3:

“降解塑料只能在堆肥条件下降解,但我国城市处置中堆肥厂又有限,使用降解塑料的意义没法体现。”


解答:降解塑料能够在堆肥条件下生物降解,也能够在其他条件如厌氧消化装置生物降解,也能够在自然环境如土壤、海水等条件下生物降解,但具体和塑料的化学结构、制品的配方等以及降解环境条件有关系。笼统地说生物降解塑料只能堆肥化处置是片面的。像PHA、PBAT、PCL等材料在海水、土壤、堆肥条件下都比较容易生物降解,而PLA在堆肥条件下比较容易生物降解,海水与土壤条件下降解周期或速度相对就会慢些。

可降解材料的可降解的含义。《意见》或《通知》中可降解材料,是指这类材料在使用废弃后,进入垃圾处置环境时,能够被相应所处环境条件下,能够被完全降解,对环境无害。由于降解和环境条件下相关,可降解材料应该在产品上明确标识其哪种环境下可以完全降解,并明确其依据的生产标准、材质、成分等信息。使用可降解材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随意丢弃该类制品,这类制品应该像传统塑料制品一样,统一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按照合适的处置途径进行回收及其再利用(包括物理回收再利用、化学回收再利用和生物回收如堆肥等)。由于一次性制品在使用、回收和垃圾处置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小部分从密闭的垃圾处置系统被无意地泄漏到环境中,使用完全可降解材料,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一种预防措施。



易误解问题4:

可降解塑料,降解产物的环境毒性是否没有评价?


解答:可降解塑料降解后产物主要包括了由有机碳转化的二氧化碳、微生物有机死体、矿化无机盐等,由于聚合物本身所含的重金属最终会留到降解所在环境或介质中,所以相关标准对聚合物本身所含各种重金属与特定元素总氟含量进行了严格限量,另外像堆肥后的碳氮比等堆肥质量、植物毒性等也进行了要求。因此,《意见》中规定降解塑料考虑到了降解率及其降解产物环境毒性,《意见》中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完全可降解的、对环境无害的这一部分材料。



易误解问题5:

可降解塑料在降解过程是否会产生“微塑料”?


解答:目前常见完全可降解材料主要有PLA、PBAT、PBS、PCL、PPC等,这些材料的密度都基本在1.2g/cm3,而水的密度在1.0g/cm3,传统塑料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密度在0.9~1.0之间。根据PBAT、PCL、PBS等材料制成薄膜在模拟海水环境中每天观察发现,在薄膜降解发生后,薄膜的降解主要是微生物降解,降解过程是薄膜逐渐出现空洞,有空洞中间向周边扩散,由于中间产物被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快,几乎很难看到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小块;试验过程中有意地把降解发生后的薄膜搅拌,使其出现小碎块,但发现由于可降解塑料的密度大于水,在几分钟后也都马上沉淀到水下砂层,这些小碎块在几个小时内基本就被微生物降解而观察不到。



易误解问题6:

什么是相对生物分解率?


解答:由于塑料在各种条件下降解时,最终被完全降解时都会有微生物介入而将其降解成二氧化碳等小分子,所以可通过测试降解过程中二氧化碳释放量并将其和塑料本身所含有机碳理论二氧化碳释放量相比较百分含量来计算生物分解率。由于降解过程和环境介质有关,介质本身也会微生物降解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在试验过程中应进行同样质量的介质进行空白试验。含样品的试验反应器得到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去空白介质释放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才为实际样品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另外,为验证介质的降解和试验有效性,将已知是完全降解的材料如纤维作为正参比材料同时进行对比试验,试样绝对生物分解率和正参比材料绝对生物分解率的百分含量即为相对生物分解率。由于在降解过程塑料有机碳是最终被微生物降解,可能会有一部分有机碳变成生物死体或变成矿化无机盐中的碳,所以测得的二氧化碳的碳含量达不到塑料本身所含的碳含量。因此,国际标准关于完全降解塑料的相对生物分解率在90%以上时,认为其已经被微生物全部降解。而崩解率是在堆肥过程中,样品从大尺寸降解成小分子时,其2mm以下残余物不能超过其原先样品的10%,以免影响堆肥质量。这个指标是和国际接轨、合适的。



易误解问题7:

有关降解率的要求,如:降解性能(1)相对生物分解率应≥90%,且材料中组分≥1%的有机成分的生物分解率应≥60%,是怎样理解的(5.8.1也是这样描述)?


解答:单一材料生物降解率≥60%或者整体材料及制品的相对生物分解率应≥90%,主要是要求高分子材料的有机碳被微生物能消化,并在生命代谢过程中转化成二氧化碳等小分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由于降解过程有机碳除了变成小分子物质,有一部有机碳会变成微生物死体(即变成肥料等产物中的一份子)、也可能变成矿化无机盐中的碳素的一部分。按照国际上如美国生物分解塑料研究会最早对生物降解塑料的认证时,认为单一组分材料降解率≥60%或整体材料及制品的相对生物分解率应≥90%认为所有的有机碳能变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另外,由于制品,有可能会使用多种添加剂,所以为了保证都是完全降解,所以还规定了成分≥1%的有机成分,其生物分解率也应≥60%,从而保证制品最终是能够被相应环境所全降解。

实验过程中,除了样品的降解试验组外,同时也要做的介质(如堆肥)降解试验空白组,还要做已知是完全降解材料如纤维素的降解试验参比材料组,空白组目的是去除介质本身降解过程中的生物气体释放值,参比材料组目的是确认所有试验的有效性。绝对生物降解率是样品试验组释放的生物气体减去空白试验组生物气体释放值后和样品理论生物气体释放量的百分比,相对生物降解率是样品生物降解率和参比材料生物降解率的百分比。



易误解问题8:

崩解率 崩解率应≥90%(崩解率是指什么,≥90%是怎样理解的?)


解答:崩解率,主要是指堆肥化过程中,为了保证堆肥化的产物堆肥对后续的种植、土壤等不能产生影响,所以要求在堆肥化周期中,除了相对生物分解率应≥90%外,还要求塑料制品的尺寸降解后2mm以下的尺寸残余物不能超过原来制品总量的数量的10%。



相关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