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加入低碳消费

2021-10-26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约每年7吨。2020年碳阻迹完成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发现,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践低碳消费,个人年均减排潜力超过1吨,十分可观。去年,中国在联合国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3060”目标。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也应努力减少个人消费碳排放,倡导低碳生活。


  “3060”目标的提出也给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行动注入了新动能。半数以上的省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出将开展碳达峰研究。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制定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上海市的“十四五规划”要求,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


  除了政府之外,“3060”目标也使很多国内企业对碳减排的态度出现明显的变化。


  以某外卖领军企业为例,“3060”目标提出前,该企业并不考虑做全面的碳排查,只侧重于推行具体的环保行动,比如推广环保外卖包装、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以及办公楼宇的节能等,不太重视考核行动的减碳效果。“3060”目标提出后,该企业已在各业务板块开展了碳核算工作,为提出企业整体达峰目标作准备。


  地方政府大多通过搭建碳积分体系推动个人的低碳消费,即将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被折算为相应的积分,累积起来可用来兑换商品,比如湖北武汉推出的“碳宝包”项目。企业则大多围绕自身主营业务,通过为消费者开发和提供低碳的服务或产品来促进低碳消费,比如共享出行,无一次性餐具的外卖,可回收的网购包装等;一些企业将消费者低碳行为的影响可视化,调动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客户黏性,从而获得双赢的成果,比如蚂蚁森林;还有一些企业结合自身业务,专门为消费者开发低碳行为激励机制,比如光盘打卡的小程序。


  由于运营目的不同,政府项目与企业项目的成效存在较大差异。业内人士认为,在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覆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不会以公益、低碳为出发点,而是会更多地考虑便捷性以及回报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用户使用新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用户补贴。


  政府项目由于有政府的背书,可信度更高。并且,政府项目的初衷大多与减排或改善环境相关,并不以盈利为目标。虽然在运营过程中也试图实现盈利,但常常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企业项目也有其环保目的,但本质上仍为企业盈利目标服务,有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行模式,能够维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为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借“3060”的东风大力推动个人低碳消费,我们建议探索以公益机构为项目发起方、企业为实际实施方、地方政府作为支持方的综合性行动网络。这个网络应提供科学的碳核算标准,比如,不论是在高德或百度的平台上,公交出行的积分方法是一样的。此外,应鼓励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多方协力共同营造绿色消费环境。行动网络还可以联结关注低碳消费并愿意积极实践的个人“先行者”,探索更多的激励手段,鼓励先行者带动更多人低碳消费。(周雅婧 潘支明)


http://www.xinhuanet.com/2021-10/26/c_1127995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