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应对“白色污染”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在行动
2020-11-19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发布了关于“第九届生物基和生物分解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塑协降解材料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的报道。详细报道内容如下:
自从塑料被发明以来,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依赖它。然而,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白色污染”却在肆意蔓延。因此,如果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就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解决“白色污染”这一大难题,生物可降解材料备受关注。
近日,第九届生物基和生物分解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塑协降解材料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美国生物降解塑料研究会、韩国生物塑料协会、澳大利亚生物塑料协会、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齐聚一堂,围绕全球都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背景下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市场供需以及相关标准解读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与此同时,为快速设立可降解材料新市场,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推动产业上下游整合,建立供、产、研、检平台化,促进物流中心城市本地化供给,从流通领域推送标准落地,由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北京工商大学、淘宝企业服务共同签署了常态化合作机制战略协议。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本次会议明确了未来生物基和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的方向,为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创新、推动可降解塑料制品精确标识、保障应用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更好发展。
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迎来最好窗口期
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这些“上榜”禁限名单的塑料制品重量轻、难回收,规范化处置难度大,很容易向环境泄露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难题,减量化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的可降解替代产品更为关键。
事实上,生物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一样也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可堆肥,且对不易回收及易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制品替代使用的环境意义更为重要。因此,如果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满足自身“可降解”特性的同时,又能够在回收和循环利用环节发力,是解决一次性塑料废弃物的有效途径。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玉忠院士所言:“‘可反复循环的全生物降解高子材料’是未来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的发展合理性的方向。”
在王玉忠看来,“为了实现新版限塑令希望达到的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负担甚至污染的目标,必须切实思考有效可行的解决思路。”他认为,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开发生产出真正易于有效处置的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特别是能同时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降解”特性的高分子材料,也就是说,对生产一次性塑料的高分子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用后在环境中的可生物降解性(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其易回收性和可循环利用性(即“资源”问题)。
据了解,目前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有PLA、PBAT、PBS、PBSA、PCL、PPC、PGA等生物降解塑料。如此看来,可降解塑料品类繁多。从原料看,可降解塑料既可以来自于石化原料,也可以来自于生物质材料。从降解机理看,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从降解效果看,又可分为“全”降解和“部分”降解。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降解塑料属于“全”降解。而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添加型降解塑料属于“部分”降解,它们不能实现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等。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应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国内大部分省市也颁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年年底,大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将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外卖餐具、塑料吸管等。与此同时,明年也是欧盟全面“禁塑”之年,诸如吸管、一次性餐具、饮料杯子、塑料棉签和塑料气球棒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都在禁令范围内。
对此,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任杰表示:“随之而来的是生物可降解的PLA、PBAT材料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不过任杰也坦言,“与此相比,目前全球PLA每年实际产能不足30万吨,平均价格却从2018年的1.8万元/吨涨到2.7万元/吨,可谓是一货难求。”聚乳酸产能还远远达不到急剧增长市场需求,不过可喜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PLA的改性技术、加工应用技术已日趋完善,并且形成了成熟的纺丝、注塑、吹塑、双向拉伸、挤出压延片材、流延加工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在任杰看来,“目前是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最好窗口时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陈学思院士也认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经过20余年市场培育,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不过,其在应用端的绿色应用已被广泛关注,但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绿色化关注程度较低。因此陈学思建议,“要建立生产-制造应用的闭环,这是实现生态环境材料应用的必经之路,也是生态环境材料应的发展重点。”
新兴行业的探索
越多越多年轻人的生活离不开电商、快递和外卖,而当我们享受新兴领域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快递塑料包装、外卖塑料餐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大幅上升,新型塑料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此,新兴领域正在采取行动。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变成了我们的日常习惯,而由此产生的外卖垃圾不容忽视。
美团外卖在2017年8月启动了外卖行业首个关注环保的行动计划——青山计划,从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路径研究、科学闭环探索、环保公益推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希望发挥平台连接优势,带动外卖全产业链和消费者,共同推动行业环保进程。
美团外卖社会责任委员会秘书长杨碧聪表示,“塑料包装材料替代升级是外卖环保的重要路径,青山计划从参与标准制定、持续投放环保物料、推出绿色包装名录、孵化创新包装产品等方面推进绿色包装供应链建设,未来为平台全量商家提供外卖包装可回收、可降解或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
京东物流集团物流包装规划负责人和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在2017年联合宝洁、联合利华等9家龙头企业启动了绿色供应链行动“青流计划”,2018~2019年联合成立了青流计划绿色包装联盟和中国电商物流行业包装标准联盟,致力于联合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推动绿色可持续包装。
在段艳建看来,“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推动着消费不断升级,包装作为链接商品与消费者的载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环保政策出台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电商物流包装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充满挑战和想象,将呈现绿色、智能与个性化的特征。”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近年来,绿色包装不断升级,通过源头包装减量、包装回收、生物降解包装替代、包装模式及系统升级等多重手段来推动绿色包装的进程。实现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包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
同样在绿色包装方面进行不断探索的还有顺丰,而顺丰的愿景是“只有包裹,没有垃圾。”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顺启和(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包装总工程师张波涛介绍,“公司推出了‘丰景计划’,即以减量化、绿色化、循环化为技术导向,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对顺丰的快递包装进行了全面绿色升级创新。”主要从绿色包装和碳排放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提供包装解决方案,他进一步解释说:“比如采用降低克重纸质套、袋、箱,可降解包装、胶带的替代,无墨印刷技术升级,循环包装技术等多维度、多方向的方案推广具有环保优势的新技术应用。”
行业企业的努力
新兴行业在绿色包装领域不断进行探索的同时,相关生产企业也在为遏制“白色污染”作出努力。
胶带为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胶带不可降解和难以回收等问题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绿色包装应运而生,江苏美境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完全生物降解胶带方面取得突破,开发了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目前己规模化量产。
该公司研发总监张鑫杰介绍:“该产品有多种安全环保、降解可控的水性胶粘剂,以活性PBAT薄膜基材,无需底涂工艺,耐热温度可提高到100℃;同时还开发了强度、韧性明显改善的BOPLA基材。”
据了解,相较于可降解塑料袋和可降解餐具市场的逐渐成熟,目前国内外可降解胶带的市场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美境公司新型可降解环保胶的推出,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塑料胶带的白色污染问题,还可以填补国内外降解胶带市场的空白,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塑料包装,雀巢中国集团则作出了郑重承诺——在2025年实现包装的100%可回收或者可重复利用。雀巢中国集团包装部王雪涛总监介绍说:“雀巢主要从设计端开源和使用端节流层面设计包装方案,公司可循环材料使用比例由66%提升到74%。与此同时,雀巢中国集团还一直注重回收包装分类宣传,并采取有效手段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包装回收链环中。”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行业企业在创新研发的同时,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作为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领先企业之一的金晖兆隆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万吨的生物降解塑料PBAT和1万吨的生物降解改性塑料已经全部投产,目前正在部署上马二期PBAT聚合项目。
(本文记者/编辑:白雪)